2007年,山西高校共有毕业生13.21万人,其中4万余名大学毕业生仍然面临难就业问题。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近日公布的我省大学生就业最新专题调查显示,由于人才招聘市场不规范、高校体制不完善、单位用人片面、学生心态不成熟等原因,我省毕业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据统计,2007年我省高校共有毕业生13.21万人,比上年增加2.37万人,就业率基本保持在65%—70%的水平,但仍有4万余名大学毕业生未能实现充分就业。
除了目前招聘市场存在乱收费等不规范现象,部分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脱节,也是制约大学生充分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盲目性较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的局面。如长治医学院“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5.6%。
调查中提到,目前用人单位片面迷信高学历,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而招收低学历员工则会影响本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一部分真正有能力的毕业生就业困难。
与此同时,就业观念的不成熟,使一些大学生的择业意向上呈现出重机关、轻企业,重外企、轻私企的现象。在找工作时,多关心薪金、福利,却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择业,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就业目标的调整。
对此,调查建议,一方面,政府应为高校毕业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求职环境。同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和中西部地区就业。
在专业设置上,高等院校应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和控制招生规模,将计算机操作类等严重供大于求的专业,逐步缩减招生规模,把学生引导到社会急需的专业中。
另外,用人单位也要改变唯学历是用的落后观念,依据不同岗位的需要,招收不同特点、不同学历层次的适用人才,避免发生“一部分高级人才浪费、一部分适用人才滞销”的局面。大学生也应该不断改变择业观念,跳出端“铁饭碗”才算就业的思维框框,适时进行就业目标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