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主任杨玉良院士提及,到2007年,中国每年培养的博士数量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而美国培养的博士中不少是外国人,包括中国留学生,而中国培养的博士绝大多数是本国人。而且我国新增的博士中相当一部分当了公务员,或者去国外做博士后,去企业工作的却很少。为此教育部决定,高校博士生不能再扩招。
我是中国首批博士生,于1982年2月入学;也是首批文科博士,于1983年8月通过答辩;1993年开始招收博士生,目前还有8位在读,其中包括在职生和留学生。作为亲历者,我赞成杨玉良的意见,从实际出发,目前博士生的培养规模不应再扩大。
每年新增5万多博士,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
仅就数量而言,似乎并不多———中国的人口数倍于美国;中国培养博士生只有二十几年,到最近几年才有快速增长;中国的现代化还处于初级阶段,迫切需要大量高水平的人才。要计算出中国拥有多少博士最合理,每年培养多少博士最合适,或许需要复杂的理论和数据,并且未必能取得一致意见。但从我有限的经验出发,近年来,至少有一部分博士是没有必要培养的,并且占据了宝贵的教育资源。
大量现职官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且不说其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和名实不符,即使完全合格,也没有必要。我不是说官员不需要在职进修,或者不可以在业余攻读学位。但绝大多数官员所追求的,与其说是某一方面的专业研究能力,还不如说是博士学位的象征意义,或者是晋升的需要。由于对博士学位的盲目崇拜已经影响到高层领导,是否拥有博士学位往往成为提升的先决条件或有利因素。加上对某些高官来说,博士学位唾手可得,何乐而不为?
这同样影响到包括教授、研究员、工程师、艺术家在内的专业人士。其实他们大多数的专业水平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博士水平,只是没有这个头衔,但因为主管部门有了硬性规定,博士学位的优势不可抗拒,才出现当了多年教授,甚至已经指导过多名博士生,却要在职读博士的怪事,连已经取得相当大成就的演员、画家、运动员都要在自己的巅峰阶段取得博士学位。当了校长、院长再读博士的屡见不鲜,学位尚未到手先当博导的也时有所闻。
在对博士盲目崇拜的影响下,加上现行制度下往往可以不计人力资源的成本,不少用人单位也抬高门槛,非博士不招,中学教师招博士早已不是新闻,博士当小学教师或到幼儿园任职也不至引人注目。问题是这些博士的专业往往与教育或儿童风马牛不相及,真正起作用的只是他们的学位。近年我接触到的一些博士生直言不讳,他们读博士的目的只是为了便于求职。
由于博士生导师实际成了一种职称和身份,特别是在不设院士的人文社会学科;博士点和博士生的数量成为一所大学、一个院系的统计指标;所以与其说为了培养博士,还不如说是为了本单位或自己的利益而招生,而扩招。基于这样的目的,自然不会考虑所设专业是否有社会需要,是否合理,培养的博士能否合格,是否有出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根本不合格的博士点和博士生导师,也就毫不奇怪了。
我认为,至少在上述四种情况下培养的博士是没有必要的,甚至纯属浪费。减少或消除了这些现象,即使其他条件不变,新增博士就会绰绰有余。从这一角度看,目前每年新增5万博士的规模没有扩大的必要。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