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大学生求职的高峰期,对于想到一个陌生城市求职的大学生来说,除了有憧憬更多的是恐惧,无论交通、住宿还是招聘会信息,都是大学生异地求职头疼的问题。于是出现这么一群人,他们在不同的城市,通过网络认识了解成为“互友”,然后彼此为对方提供自己所在城市的交通、住宿、招聘会信息,甚至为这些异地来求职的朋友提供“导游”服务。这种互助求职的方法,正在网络上悄然兴起。而最先想到互助求职的,是一名从哈尔滨到南京求职的贵州大学生刘柏龙。
问路人启发了他
1982年出生的刘柏龙,个性十分爽朗。2005年,他从哈尔滨商业大学毕业。不想留在北方的他,想在南方找份工作: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他一下火车就蒙了,整个分不清东南西北。跑了几趟,每次都为找不到路、找不到住宿的地方犯愁。再加上在陌生城市找工作,人生地不熟,心理压力特别大。
回到哈尔滨后,刘柏龙在街上看到了两个拿着哈尔滨地图的外地游客找人问路。刘柏龙热心地走上前去,告诉外地游客路该怎么走,什么地方有好吃的好玩的。从外地游客的感激里,刘柏龙突然有了个想法:对于熟悉本地环境的人来讲,替人指路不过是举手之劳,为什么不能通过网站向他所向往的城市发出求助信息呢?
于是刘柏龙匆匆制作了个人主页,将自己的简历、照片、爱好特长等资料放在网站上。求助信息发出后,真的有网友回应。
再一次的求职旅程轻松多了,刘柏龙去了北京、宁波、苏州、杭州等城市。每到一个地方,他觉得不再陌生,因为有朋友等着他,这让他觉得温暖。当然,每个网友帮助的方式都不一样,但都会力所能及地多给一些,有的给建议,有的给信息,也有的全程陪同。
他住的地方叫“卧龙岗”
刘柏龙最后留在了南京,为他在南京提供帮助的网友给了他十分详尽的指导,让他顺利地在南京找到了工作。
通过这种方式完成自己的求职后,刘柏龙没有忘记经常邀请帮助过自己的朋友来南京玩,朋友来了后,他就会像导游一样,带着他们到处走走;也会在一些网站上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如果有大学生来南京找工作,可以找他帮忙,他会提供招聘会、住宿、交通方面的信息。
渐渐的,与刘柏龙联系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也形成了一个圈子互相成为朋友,都能彼此提供帮助。刘柏龙在南京的住所,经常会有从外地来宁找工作的大学生歇脚,他有了“小宋江”的称号,朋友们管他住的地方叫“卧龙岗”。
互助求职应运而生
2007年年初,在众多热心“互友”的建议和支持下,刘柏龙决定创立一个网站,将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网络复制给全国各地的求职者,让大家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获得帮助,结识朋友,增加人脉。于是,“互助求职”这一全新的概念应运而生。
2007年5月,古都南京出现了一个新兴的互助求职网。短短一年间,注册网友就增加到了8000名,主要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和刚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刘柏龙说,很多人通过这种方式成为朋友甚至恋人。
一年多来,这个公益性网站受到了很多大学生青睐,但随着越来越多人的加入,刘柏龙觉得再靠自己投入,已经很难支撑,但他会尽力坚持,保持网站的简单氛围。如今,刘柏龙去了苏州,还打算去上海,在他看来,上海那个地方属于人才输入地,需要“互友”帮助的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