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一生究竟该跳几次槽?
作者: 时间:2008/12/17 阅读:249次
一个人从大学毕业后,应该跳槽多少次才适合?某学者认为在一个人30-35年的职业生涯里,最好换工作或岗位7-8次。
不知道说这话的学者是否是换了7-8次工作之后才成为学者,如果是他真实的人生经验,应该感谢他对后生的关爱,如果只是他理论上的想当然,我想类似的话在公共场合还是要慎言。
在中国,人活七十古来稀,去掉童年、青少年、老年这三个人生阶段,剩下的也只是三十多年的人生光阴。这三十多年是人生最宝贵的三十年,关系着一个人晚年的幸福,关系着一个家庭的幸福。试问频繁跳槽,生活动荡,有何幸福而言?又凭什么能给人生带来幸福的保障?在现代中国,一个人除非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不会对找工作发愁。如果不是专家,过了三十五岁想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很难了。在很多招工的栏目中,我们可以醒目的看到:年龄限三十五岁以下。
试想,一个人在三十五之前频繁的跳槽,他又如何能成为相关行业的专家?因此,一个人大学毕业后,频繁跳槽,弊大于利。稳定才能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很重要,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说,也很重要。在中国,每个行业都能挣钱都能成功,但能挣钱能成功的都是这些行业的专家。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全心全意从基层做起,积累行业经业和人生经验,努力尽快把自己打造成业内专家才是正途。
一个人跳槽总是因为有一些不如意,如工资低,发展空间狭小等等,换工作的目的也是期望这些状况能有所改善。如果一个人是企业核心人才,不能被别人所替代,不用自己说,老板也会对你的个人境遇给予重视,因为谁都知道现代企业竞争剧烈,胜出的关键还是要靠人才。如果一个人只是企业员工中的极普通的一个,任何人都可以替代,又有什么资格向老板提出加薪的要求呢?爱干不干,替代你的人一大把,想走你就走呗,期望企业盛意挽留,无异于期望拿出镜中花捞出水中月,没有丝毫的可能。
跳水明星田亮就是很好的佐证。拿过世界跳水冠军的田亮,当年曾风光无限,但他的实力并不能成为他傲视国家队的资本。因为在他的身后,有着大量可以替代的同样有实力的选手,只要有机会蹬上奥运赛场,都能由无名之辈一举成名。因此田亮离开国家队,除了听到民间的一些嘘嘘声,官方的反应很平淡。然而,如果田亮是百年难遇的跳水人才,他的身后没有可以替代的人,国家队又岂能让他轻易的离队?田亮的经历表明,一个人在跳槽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随随便便就跳槽不是一种理智行为。作为一个有实力在2008奥运拿冠的运动员来说,还有什么比不能参赛更痛心更遗憾?
因此,在今天,一个人从大学毕业后,要思考的恐怕不是要跳多少次槽合适,而是自己这一生决定从事什么行业?如何才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刚走上工作岗位就想着频繁跳槽,实在不是什么好事。
来源:世界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