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珠宝人才网

手机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场薪闻 > 珠宝行业 > 珠宝市场 > 大学生求职,成本过高如何化解?
大学生求职,成本过高如何化解?
作者: 时间:2009/2/1 阅读:237次
      上海交大发放10万元求职“红包”,特别为寒假到外地求职的学生发放求职补贴,发放范围是目前尚未签约、寒假赴外地求职的毕业班学生,已发放求职补贴总额达8万多元。下学期开学初,学校还会对寒假期间新增外地求职学生,补发路费补贴。
      一项调查显示,求职成本最高院校2007届毕业生平均花费2159元,上海2007届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求职成本为本科1128元(因为上海高校毕业生大多在上海本地求职)。这意味着在求职中花费时间长、赶外地参加招聘会、发出求职份数越多的求职者,求职开销将普遍在2000元至3000元之间。以10万红包总量计算,如果有500名学生(仅占毕业生总数的15%左右)领取,每人的“红包”只有200元,而如果有1000名学生领取,每人的红包则只有100元。单从红包的“分量”看,学校的补贴相对于当下高昂的求职成本来说,很是“微薄”,只有象征意义,它不过体现出学校对学生求职的关心,告诉学生,母校是坚强的后盾,却很难为求职学生真正解决求职困难。
      大学生求职成本高,一是高校缺乏个性化就业指导,大学生求职成功率低。对高校来说,目前由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专职人员缺乏 (根据教育部规定,500个毕业生配备1个专职教师),难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无法收集、提供给学生有针对性的就业需求信息。没有明确求职定位的毕业生普遍采取“广种薄收”的求职方式,广发求职简历、赶场子参加招聘会,而求职成功率极低,导致就业成本高居不下。二是用人单位没有现代人力资源理念,服务求职者意识差。对用人单位来说,由于“不愁招不到人才”,如今不少用人单位根本不从求职者考虑,动辄要求外地求职者赶来面试,这一面试来回的交通费用,少则数百,多则上千,其实,替代用人单位公司面试的方式有很多,包括电话面试、网络面试、委托面试等。
      目前,要求用人单位主动为求职大学生考虑,降低求职大学生的求职成本,尚有诸多困难,因此,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既引导大学毕业生准确定位,同时又给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需求信息,这是更为有效的降低大学生求职成本,并提高求职成功率的途径。相对于发“红包”来说,这需要高校探索全新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机制,充实大学生就业服务力量,开拓大学生就业渠道。事实上,在国外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部门与心理咨询服务部门最为充实,是直接服务于学生的两大部门,而全然不同国内高校,有四五百机关工作人员,却只有不到10名左右(最多的高校不到20名)就业服务、心理咨询服务人员。如果高校在发 “红包”之余,再做以上改革,将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让所有大学生均从中受益。(冰启)
来源:珠江晚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