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上午9点,即将参加三场求职面试的小沈拿起一把梳子放在自己的公文包里,据说这来自同班女同学的“友情提醒”。一些面试官可能因头发不整而对应聘者的印象大打折扣:“毕竟找好工作有难度,一点细节也不能忽视。”1980年出生的小沈是某名牌高校新闻系研究生,此前他的读书生涯一直很顺,但第一次找工作,他感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力。尽管眼下“金融风暴眼”在国外,但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如此之高,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不受这场金融海啸的影响,求职前景不容乐观。
记者近日走近这个求职群体,深刻地感受到毕业生焦虑的心情,也发现不少毕业生在积极为自己的将来寻找出路。看准低潮时的机遇,就能在下一波发展中冲上浪尖。
“任何细节都不能犯错”
早晨6:40,小沈就起床了,可平时即使早上有课,他也要睡到7点半之后才肯起来。那天,他竟然破天荒花了十分钟梳头:“我的头发有点自然卷,稍不注意就像没整理过,我可不想给别人留下不修边幅的印象。”
梳洗完毕,小沈小心翼翼地从袋子里拿出生平第一套西装,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小沈也专门准备了“面试装”,熨烫好后就放在袋子里挂在床边,只有面试才穿。小沈甚至为自己设计了好几种“面试造型”:去外企一定是西装、领带一丝不苟;如果去一些小型公司则把西装拿在手上,显得不那么拘束;如果是去网站等新兴行业,就取下领带敞开衬衫第一粒扣子,显得更加轻松,不会给人呆板的印象。
早上7:40,小沈步行到学校外的公交车站。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30分,他要参加三场面试:“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最想去的单位,但今年情况比较特殊,现在招聘的单位虽然不少,但企业门槛在提高,待遇却有所下降。”
小沈说,此前和老师同学交流时就听说上海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15万人,比2008年有所增加,可眼下企业单位能够提供的岗位却在减少。随着海外经济情况转“冷”,稳步发展的中国吸引了不少“海归”回游,而上海更成为他们的首选,这就让小沈这样的应届毕业生有了更多的竞争者。
通过网上投简历、参加大型招聘会等方式,小沈得到一些参加面试的机会,这些机会他一个也不能错过。“虽然说心里有自己的理想单位,但每次面试我都得全力以赴,我的首选是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再发展。”正因为每一次面试都要全力以赴,小沈不得不从服装、仪容、谈吐等各个方面做好准备,“只要注意得到的细节,都不能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