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之下的人力资源市场真实境况究竟如何?
或许你正面临着被表面现象所蒙蔽的可能。我们有必要认清楚金融风暴之下,尤其是中国人才市场的真实面目。
尽管绝大多数的企业,目前都放缓了招聘人才的脚步。但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将在未来几年中经历结构性调整。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已然初现端倪。与其他一些邻近的东方国家人口结构年轻化的趋势相比,中国的情况不容乐观。劳动力紧缺问题将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危机一旦结束,吸引和保留顶尖人才的争夺大战将一触即发。
“消极求职者”的隐性价值
大多数企业已经习惯了通过传统渠道寻找人才。他们登载大幅的招聘广告,期望那些希望跳槽的人看到,并向他们抛出橄榄枝。实际上有一个更为隐秘的群体,正在被忽视。他们才是在未来的人才争夺大战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群体,我们将他们称为“消极求职者”。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几大城市,北京、上海以及广州。我们暂且将样本划分为三种“求职模式”:“积极(主动)求职者”,“消极(被动)求职者”与“非求职者”。其中“积极(主动)求职者”所占的分额仅为7%。而消极求职者竟然高达49%。所谓积极求职者,是HR在人才市场中关注的传统对象,他们积极地搜寻新的工作机会,有各种对工作不满的理由,或单纯地想改变现状,又或者因为私人理由不得不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按照传统观念,我们的招聘广告是打给这类人看的。
但是兴许我们错了,我们正在错过整体人才市场上最值得关注的群体——消极求职者。他们是怎样的一个群体呢?他们仍然将注意力集中在现有的工作中,对现有的工作也基本满意。但是请注意,一旦有合适的新的工作机会,他们仍然会予以考虑。
虽然锁定主动求职者会更为容易,其实消极关注者对企业更有价值。他们不仅享受现有的工作,并且能根据自身的职业规划找到最合适的雇主。毋庸置疑,拥有相对稳定的价值观才能使企业和员工之间找到最佳的组合,为彼此双方创造更大的价值。而主动求职者则对于新的工作机会来者不拒,对于个人与企业的长期发展并没有那么关注。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人力资源招聘方面的实际目标,应当是消极求职者。根据调查,从数量上来看,“消极求职者”的人数几乎是“主动求职者”的7倍。其次,几乎所有的企业有意无意地都是在第一时间接触主动求职者,消极求职者显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尤为关键的是,根据调研发现,无论从“综合实力”,“经验”还是“发展潜能”来看,消极求职者都优于主动求职者。
与“消极求职者”的沟通法则
既然“消极求职者”:不会主动去寻找工作,找到他们,并且与之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至观重要。
主动求职者和“消极求职者”在媒体消费习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主动求职者通常会使用所谓的招聘类媒体。例如,智联招聘和中华英才网等招聘网站,或是招聘类的平面媒体。“消极求职者”则恰恰相反,他们很少使用这类媒体。
当受众转换为“消极求职者”时,从传统的大众媒体消费模式着手研究,就会发现如下的不同。首先大众媒体的渗透率远远高于专业媒体,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会使用网站、报纸以及数字媒体了解信息,四分之三的受访者有定期阅读杂志的习惯;而不同的职业也会影响他们的媒体消费习惯。譬如研发人员最常使用网站、报纸和杂志,而护士则很少使用网站和数字媒体,他们却热衷于杂志媒体。此外,金融从业者也很少将网站和数字媒体用作专业目的的使用。
不仅不同职能雇员之间的媒体消费习惯存在差异,各个城市之间的媒体消费习惯也不尽相同。上海,已经成为各类媒体渗透率最高的城市。而在专业类网站和报纸方面,广州的渗透率则相对较低。
我们已经研究了不同城市的“消极求职者”,媒体消费情况的差别与不同。一方面HR们需要学会选择合适的媒介寻找这些隐形雇员,当然在具体的案子里,还需要结合企业的特点与招聘要求寻找最合适的沟通点。譬如为企业寻找软件工程师,就有可能在网络游戏中插入招聘广告。当他在飞赛车时,会有信息提示他。这样的广告可能会被设计地更加人性化,以吸引“消极求职者”的注意。广告的内容与突出重点也会被特别强调,譬如企业很可能在登载招聘广告时,更多地谈的不是招聘条件,而是强调工作氛围与个人上升空间,招聘广告再也不会被设计成冷冰冰的面孔。当然,这一切都是为了吸引“消极求职者”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