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提前能缓解求职压力?
作者: 时间:2009/7/23 阅读:339次
在粤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对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调研。在与教育厅、高校和大学生代表一起座谈时,有代表建议,公务员考试、考研的时间可考虑适当提前,缓解大学生找工作的压力。(见昨日《羊城晚报》)
从发达国家统计大学生就业情况所采取的方法看,一所学校和政府部门对大学生的就业关注,不是截止到大学生毕业,而是延续到大学生毕业之后。而据教育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的调查,我国至少有20%的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半年内找到工作。如果把就业率的统计调整为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式,就会发现,人大代表的建议,只对毕业时的就业率有好处,而对就业形势不具备缓解作用。
从研究生的招生和教育质量看,目前的研究生招生考试程序,不是太后,而是太前,因为按照研究生报考的资格要求,应该是报考者有学士学位,而事实上,应届毕业生报考研究生时,都没有取得学士学位,而只是认定他们可获得学士学位,不少大学本科生,放掉本应该学习的课程,而一心专攻研究生考试内容,导致本身所接受的本科教育严重缩水,而学校为了通过考研率展示 “教育质量”,并提高就业率,对考研学生的正常课程学习要求往往很低,允许他们缓考大四上学期的科目,而当学生考研通过之后,即便学生有关课程学不好,学校也会 “放他一马”。假使研究生考试提前,学生接受的本科教育必然进一步缩水。
就业形势是否缓解,根本取决于大学生的供给质量与社会的有效需求,当前,为了就业,教育的程序已经严重错位,一些大学,最后一年完全变成 “就业年”,学生课不上,到处参加招聘、参加实习,表面上,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就业率,但实际上,在这种功利和短视的追求下,教育质量严重下滑,影响了这些学生的持续就业能力,并进一步影响到企业的创新活力,关系到企业创造更多的新的用人需求。高校现在不能紧盯就业率,天天计算这一数据,想着如何把这个数据弄得好看,而应该跳出就业率,关注教育的内涵提升,只有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形成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良性循环。
来源:珠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