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大原因造就“上班奴”
陆琪职场秘笈网络疯传
本报海口6月21日讯 (记者郑彤)近日的职场颇不平静,在山木集团案饱受坊间热议的同时,一份由职场励志作家陆琪原创的“职场秘笈”也颇受网民追捧。
陆琪近日给记者发来邮件,称“上班奴”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一些血汗工厂,而且几乎蔓延到了城市里的每间办公室。而导致这一局面的有10大原因。
企业逐利和社会保障的博弈
陆琪认为,企业具有逐利性,如果没有监管,企业是会牺牲员工的一切来达到利润最高化的。这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在现代社会,企业的逐利性并没有改变,个人的弱势也没有改变。唯一增加的就是社会保障。政府或者工会以第三方强势力量介入,要求企业对员工让步,为员工提供保障。但问题在于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逐GDP,追逐政绩,把政策和制度向企业倾向,并未起到应尽的监管作用。于是,企业逐利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博弈失衡造就了“上班奴”现象
企业型社会未承担应有责任
陆琪说,一些巨型企业,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社会,我们可称之为企业型社会。在其中,住宿、饮食、医疗、娱乐都自成一体。但是,一个社会并不只是保障基本生存,还应该有其他的属性,包括教育、培养、心理疏导、与企业谈判、未来生活保障等等。而这些东西,企业型社会是时常缺位的。因为这些属性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利润。于是,一些职场悲剧发生了。
新生代务工者承受力不够
陆琪表示,现在出外打工的新生代务工人员和老一代农民工是完全不同的。绝大多数的老一代务工者,什么苦都吃得起,即使在城市里面,也是省吃俭用,把收入节约下来送回老家抚养孩子,修筑房舍。而相当一部分新生代务工者的吃苦能力和承压能力,与其父辈相差甚远。在加班、劳累、攀比和城市高消费的压力下,终于难以承受。到最后,只要一个导火索,他们就会彻底崩溃。
农村人口向工业人口转型
陆琪分析,大量新生代务工者进入城市,他们被城市的生活吸引,并且决意要定居在此。大量的农业人口,逐渐变成城市工业人口。但这种转型,除了身份变换外,还有一个心理的变化,有一个适应期。农民生活和工人生活是不一样的,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更不一样。高强度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高消费、各种娱乐和越来越沉重的生活压力,使得这些刚刚转型的人无所适从,造成精神的高度紧张,有一种被围困的“孤岛感”。
企业利诱员工违背生理需求
现代企业用什么来绑住人?陆琪认为,人身禁锢、非法买卖人口早就过时了,现代企业惯用的方法,就是用利益来诱惑员工。譬如每个普通员工的底薪在1200元到2000元之间,而加足班之后,却可以获得高达8000元的薪水。对于员工来说,根本就难以抵抗。所以,他们必然会主动要求加班,即使是很疲惫,但看到其他人在加班,自己也不甘落后。企业的这种做法很合法,但是却非常不合人性。
企业文化变了味
陆琪以最近曝出的山木案为例,称对员工进行精神控制,原本是非法传销机构常干的事情,但是不少企业也热衷于此。他说,宋山木对下属的管理,完全是一种奴性管理。他们的公司文化是家长式的,员工必须对宋老板有毫不质疑的尊重,要经常念诗称颂,搞个人崇拜。但最后的结果呢?宋山木利用员工的崇拜,大肆满足自我欲望,变身成了“奴隶主”。
员工间的从众心理
“上班奴的现象中,也有一部分员工自己心理调适的原因。” 陆琪告诉记者,很多上班族面对可加班和不加班,因为同事之间的攀比,选择了加班。明明是生理上已经满负荷了,但不想输给同事,或者不想拿钱比别人少,所以加班,这是攀比带来的厄运。
而根据社会群体心理学,一种心理现象在群体中是可以传染的。当有人安分于上班奴的身份,其他人也会逐渐被传染到。这也是从众心理作祟,很少有人会在有利益的时候,还跳出来做少数派,一般都会跟随大流,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
劳动力密集优势面对转型期
在任何一个发展中的社会,劳动力密集总是最初的优势,但随着生活水平的增长,劳动力逐渐的昂贵,并且难以管理,而这意味着,社会优势将要转型。当初的日本,后来的中国台湾,都是从劳动力密集逐渐转化成科技密集和智力密集。陆琪说:“这不是你想留就能留在过去的时代的。而这种巨大的转型,社会里的每一个人都在其中,现在很多企业出现的问题,都与其相关。”
中国白领阶层的成长之路
陆琪认为,中国的白领阶层已经逐渐成形,但过程却与西方完全不一致。譬如美国白领中产的形成,是先从有产业主,再到无产打工者,最后变成中产。而中国经济发展太快,在短短几十年间,打工者迅速变身白领,收入突飞猛进,看起来已经有不少中产阶层。但中产并不是一个收入阶层,而是一个社会阶层。白领的收入虽然已经达标,可心理呢?文化呢?思想呢?恐怕并没有跟上。
个别企业大玩“规则”
“中国还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社会,所以企业占据强势地位。而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也会在政策上向企业倾向。这是正常的。”陆琪说,但不正常的是,保障工人权益的工会,在个别企业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于是,“上班奴”出现了。
陆琪的这份“职场秘笈”现身网络后,迅速引发网民关注,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各大网站均有相关内容及网民跟帖。截至今晚21时,与之相关的“百度”页面已经达到10万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