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作为我市的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在为供需双方搭建对接平台的同时,走出服务窗口,科学分析、研究用工市场,定期面向社会发布用工和求职信息,不仅为供需双方提供了指导,而且在调节市场就业、促进人力资源交流和破解岗位供需对接瓶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该中心在前不久发布的市人力资源市场第三季度统计数据中,对我市岗位供需现状作了全方位统计和分析,透过个中相关信息,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把脉当今人力资源市场的“风向标”。
岗位供需总体向好 技工仍是市场“宠儿”
用工,稳中有升。在第三季度人力资源市场统计数据中,用人单位总需求人数为6017人,求职人数为7063人,求人倍率达到0.85(100个求职者,有85人有职可求),和第一、第二季度相比,无论是需求人数还是求职人数都有所上升。该市场统计人员就此分析说,通过这一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今年以来,我市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形势总体向好,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工业强市和招商引资等战略的带动下,新落地和开工的企业对用工有着较大的需求。二是流动性用工的增加,进一步刺激了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
需求比重,第三产业继续领先。在统计数据中,按产业划分,第三季度市人力资源市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需求人数占求职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28%、26.41%、71.58%,第三产业占据绝对的份额。其中,细分第三产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在该行业中所占的比例排名居前,分别达到了21.67%、16.44%。据介绍,近年来,我市第三产业的用工一直保持旺盛势头,这是全市上下着力实现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带来的可喜变化。从优化产业结构、拉动用工需求的角度看,第一、第二产业还有较大的潜力可挖。
大学生就业难有待进一步破解。第三季度适逢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峰期。从统计结果看,在求职群体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在新成长的失业青年群体中所占的求职比重为54.96%,其求职压力仍然较大。记者了解到,面对各地一度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题,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采取举办专场招聘会、畅通岗位供需渠道等举措,千方百计促进其就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稳定就业形势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这一过程中,一些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不能正视自身实际,一味地“攀高枝”,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业内人士认为,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求职市场中,广大高校毕业生应摆正位置,调整心态,要善于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从小处做起,稳步发展。
年轻求职者受青睐。多年来,年轻求职者在求职时一直有着较强的竞争力。在市人力资源市场第三季度用工和求职信息中,用人单位对25~34岁求职者进行了统计,需求量大于求职量。这一点,从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对全市210余家大中型国有、民营企业进行的专项调查结果中也可见一斑。该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各企业的行业分类不同,但在人员年龄要求上,生产操作类工人主要以18~30岁的年轻人为主,部分管理岗位年龄限制放宽为30~40岁。此外,在文化程度方面,许多用人单位对求职人员的文化程度有明确的要求。59%的用人需求面对的是具有职高、技校、中专文化程度的求职者;而对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仅占9.7%,大专和本科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7%、6.1%。这表明,有一技之长、就业观务实的技工仍然是用工市场的“宠儿”。
四大“瓶颈”亟待破解 五大举措健康发展
多措并举破“瓶颈”。透过市人力资源市场第三季度统计数据和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的专项调查结果,记者发现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在岗位供需对接等方面还有诸多“瓶颈”亟待破除,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4050”等就业困难群体因年龄偏大、缺乏相应的技能,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二、我市民营企业工作时间一般在8~9小时,工资以计件为主,底薪在700~900元不等,加上加班费、奖励工资后,工资总额在1200~2500元。多数企业很少考虑给员工增加工资以外的福利和待遇。另外,由于一些工厂建设配套措施不完善,厂区周边缺乏基础设施,员工的住宿、交通普遍存在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用人单位难以招到人和难以留住人。三、部分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一般为自主用人,和地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联系不紧密,有些企业用人权在总部,不愿和地方职业介绍机构进行合作,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对接。四、部分企业用工缺乏科学规划,他们往往是只招收近期内急缺的工种,而没有考虑到企业用工的正常流动,不能及时做好人力资源储备。
针对上述问题,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将继续以深入推进就业促进行动计划为契机,进一步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一是加强求职者技能提升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积极引导、鼓励求职者主动参加培训,加强与培训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培训机构的“充电器”作用。同时,该中心还将针对企业用工需求,积极开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和“委托培训”,统筹安排,根据不同情况组织求职者到我市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等培训机构进行技能培训,切实提高求职者的就业技能,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实现培训与就业有效接轨和无缝对接。二是切实发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职能,强化服务,促进就业。充分利用现有市、区、乡、村等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及就业服务网络、信息系统,实时发布用工需求信息。通过建立统一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建立求职者档案、发布有针对性的岗位信息以及举办各类专场招聘会、建立求职招聘反馈机制等措施,为求职者和用工企业搭建信息沟通平台。三是建立空岗调查长效机制,建立专职和兼职信息员队伍,定期深入企业进行用工指导、劳动政策咨询,帮助企业根据自身生产情况科学地制定员工工资、福利及再培训计划。在更好地帮助企业排忧解难的同时,督促企业落实相关劳动保障政策,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者稳定就业和发展。四是通过制定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工资待遇标准。宣传和引导企业转变观念,树立人力资源就是企业财富的重要理念,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劳资关系。五是加强与本系统内部各部门之间特别是与培训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完善的培训、就业服务链,使缺乏技能的求职者通过专业的就业培训掌握一技之长,进而实现就业;使有技能者通过继续培训更好地择业,逐步形成从职业介绍到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并向企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的一条龙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在就业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增强我市的人力资源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准确定位 理性择业
来自我市用人单位所招聘的用工信息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在我市210余家大中型国有、民营企业所招聘的人员中,职高、技校、中专毕业生占59%,大专和本科毕业生所占比例只有10.7%和6.1%。这一数据告诉我们:大学生不再是稀缺资源,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是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准确定位、理性择业是缓解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关键所在。
大学生要对就业过程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要把寻求就业的过程看成是告别学生时代、破茧化蝶的成长考验,当成一次难得的就业能力的自我审核。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择业的路子很无奈。走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要面对现实,不要好高骛远。首先要认清就业形势,降低就业标准,放下身份,降低对工资、工作条件的要求,从基层、中小企业做起。其次要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自己的就业能力。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最后,要开辟自我成才的就业空间。目前我市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灵活就业的新政策,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出了新路子,为大学生自我成才开辟了新空间。希望大学生能够充分关注灵活就业这个新领域,积极作出新尝试,走出一条自我成才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