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当前的消费热点,工商部门加大了对珠宝首饰的抽检力度。昨日,江都工商局发布了辖区市场所售珠宝首饰的质量抽检报告,超七成被抽检的珠宝首饰质量不合格,问题全部出在厂商乱标宝石名。
近期,江都工商局消保科联合相关质检机构对辖区内12家销售珠宝首饰的专业销售商店进行了抽检。在随机抽检的13个珠宝首饰批次中,质量不合格竟高达10个批次。主要表现在不按规定标注宝石名称或宝石名称错误,如将人造的石英岩(处理)标注为马来玉,翡翠(处理)标注为翡翠(优化)等。该局消保科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种乱标甚至虚假标注宝石名的行为有欺诈之嫌,不知情、不懂行的消费者很可能因此蒙受经济损失。”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其实,在乱标名称背后是商家卑劣的造假行为。其最常见的造假做法是用颜色偏黄、价值较低的钻石经过镶嵌、包装冒充黄色彩钻。此外商家还常常通过其他一些手法以次充好。目前,江都工商局已对销售不合格珠宝首饰的商家进行了立案处理。
据工商部门介绍,珠宝的消费纠纷在近年来呈频发之势。除了乱标珠宝名称外,商家在销售过程中还存有哪些猫腻呢?工商部门指出,不少珠宝销售商的珠宝标价要比市场价低40%-50%,有的甚至低到市场价的2折。实际上,如消费者前来询价,商家会说低价珠宝“刚巧”已售完,转而花言巧语地推销另一种“更加划算”的珠宝;另外,销售商还会通过自制假证书蒙骗消费者。工商部门提醒,消费者要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购买时应要求商家在发票上注明饰品名称及相关成分说明,以此锁定可能在日后维权中所需的相关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