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果:行业内求职屡遭拒 抗争:状告相关企业
日前,26岁的广州番禺男子阿强前往广州海L珠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L公司”)应聘。填写完入职登记表后,却被公司人事部工作人员告知不予录用。在他询问下,工作人员告知其上了“行业黑名单”。
劳动者在珠宝行业找工屡被拒
事后,阿强在海L公司的内部公告栏见到张贴有自己身份证的复印件,并且身份证复印件上写明了“永不录用”的文字。他就此相关事宜向海L公司工作人员质问。得到这样的答复是:身份证复印件是某珠宝厂商会会员单位启Y珠宝有限公司发来的,提醒珠宝业公司对这些人“永不予录用”。这种现象,被称为“行业黑名单”。
随后,阿强又去广州方Y珠宝首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Y公司”)应聘,同样因“行业黑名单”而遭拒。
这已不是他一两次求职因“行业黑名单”遭拒了,早在2012年5月,阿强就曾到广州方Y珠宝首饰有限公司应聘,被告知因在“行业黑名单”中所以不予录用,在长达近两年的时间内,他无法在珠宝行业就业。两年后为了生活,他又重回珠宝行业,但两年后又因为同样的原因而无法找到工作。
当事人称“行业黑名单”由来已久
据了解,珠宝“行业黑名单”历史由来已久,早在2009年、2010年多家媒体就曾有此方面报道。2009年《南方工报》就曾爆出在番禺某珠宝厂工作的工人梅建等四人,因为加班费和社保费问题与工厂发生纠纷,后将工厂告上劳动部门,却因此被列入“行业黑名单”并公布在某珠宝厂商会局域网上,致使他们在番禺珠宝行业求职无门,梅建等人向番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之后某珠宝厂商会“保证会取消行业黑名单”。
2013年9月,陈女士所在的珠宝厂以入“行业黑名单”为由胁迫她辞职一事经媒体报道后,当时工厂负责人否认有此事,但承认行业内的确存在“行业黑名单”,它被冠以“员工动态”的名义,上面记录着个别工人的流动情况,员工的名字一旦被列入“行业黑名单”,在其他珠宝企业可能找不到工作。
多家珠宝厂被推上被告席
今年年初,阿强等多名被列入“行业黑名单”、找工受阻的劳动者联名向广州市番禺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遭受招工歧视”的名义投诉,多家珠宝厂以及某珠宝厂商会被列为投诉对象。
随后,多家珠宝厂以及某珠宝厂商会纷纷发表声明,称不存在所谓“行业黑名单”。经番禺劳动监察大队调查,也未发现“行业黑名单”的存在,但是对相关企业进行了法律方面的讲解和劝喻。
在“行业黑名单证据不足”而事实上找工又屡屡受阻的情况下,今年4月5日,阿强等人向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法院正式提起诉讼,将广州方Y珠宝首饰有限公司、广州方Y珠宝首饰有限公司第三十八分支机构、广州海L珠宝有限公司、番禺区某珠宝厂商会告上法庭,请求依法判令以上被告停止传送、使用和保存多名原告人的个人身份信息,赔偿原告精神损失费若干。
番禺区法院已经受理相关诉讼,但暂未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