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家两代人钟情于玉石雕琢,共同铸就“三水工”驰名匠艺的故事。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旅港乡亲钱贵根回乡创办了三水首个外资企业——碧玉丰珠宝有限公司。钱贵根所独创的“三水工”雕刻工艺奠定了碧玉丰的行业地位,该公司玉器制品最高曾占港台市场的六成份额。
如今,碧玉丰的二代传人钱景笙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在传承传统玉石雕琢工艺的同时,也主动融入更多的西方文化元素,推出个人品牌“KOI 鲤”系列。在她手中,代表三水地理、民俗、文化元素的禾花雀、莲、雪梨瓜,乃至黑皮冬瓜等,皆可列入创作题材。三水市民也将其作品视为代表三水的十大手信之一。
璞石之内 别有深情
昨日,在西南街道新华路碧玉丰总部展厅内,记者见到了“三水工”的第二代传人钱景笙。
上个世纪70年代,钱景笙的父亲以雕刻花件起家,不断融会各家所长并创新花式,最终形成自创手艺“三水工”,并获得中国玉雕艺术最高奖——天工奖。
如今,在二楼展厅里,陈列着钱家两代人精雕细琢的心血结晶。其中,一组玉雕《满汉全席》足足花费钱贵根夫妇20多年的心血;合掌刚好捧起的光鸡,上面的鸡皮疙瘩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形色俱似的大蒜,不掂在手里还分不出真假……
完成这些玉雕,最大的难题是翡翠原材的可遇不可求。钱景笙说,“三水工”讲究因材施艺,巧用本色。
为此,父亲和母亲一边创作一边等待合适的素材。
幼年丧父、少年外出求学、中年漂泊异乡的经历,让钱贵根萌生了强烈的家国情怀。上世纪90年代,钱贵根曾用翡翠创作了壁挂《罂粟》,并附了一首他写的诗《罂粟——美丽的陷阱》:一吸毒品终世穷,二脚踩入无底洞,三代受累全家苦,四处借钱债台重……最终,钱贵根将此作品捐赠给三水的禁毒部门,作为禁毒公益宣传专用纪念品。
心摹手追 赋其流形
在三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里,钱贵根、钱景笙是唯一一对父女同列的手工艺人。不过,少年时代在香港生活、青年时代到加拿大留学、本科学习心理学、拥有MBA学位的钱景笙竟然会与玉石雕琢结缘,并成为“三水工”第二代传人,在旁人看来更像是一场意外。但,正是这样的意外,为“三水工”带来的二次创新。
在视野远比父辈开阔的钱景笙看来,出色的匠艺活动带着浓厚的社会色彩。钱景笙回忆,以前翡翠原材量多价廉的时候,手工艺人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去摸索创新,现在容错率随着成本价格提升而降低,加上现代人崇尚简约和返璞归真,翡翠饰品市场也朝着简约、小巧的审美方向发展。
借鉴专做银饰、品牌附加值十分高的潘多拉,钱景笙开始打造个人专属品牌“KOI鲤”,将翡翠作品推向最受年轻人青睐的手串、吊饰等领域,设计风格从爱情、文化、宗教、神话等题材中汲取营养。如,援用西方文化中简练的图腾,解决汉语语境中表现繁复的问题。
虽然与父亲追求繁复、极致的创作风格有所不同,但是,钱贵根对家乡深厚的情感始终影响着钱景笙的创作。三水的荷花、禾花雀、黑皮冬瓜、雪梨瓜远近驰名,这使得钱景笙把创作的目光瞄准了家乡的风土人情。钱景笙渐渐明白到,任何一件艺术作品,最终都是创作者人生阅历、情感故事的投影。
诚如当代学者理查德·桑内特曾经说的一样:“所有追求质量至上的劳动,都可以归入匠艺的范畴。”当一个人乃至两代人,用一生时间做一件事,这些手工艺人就完成了与时间的对话。恰恰也是这样的对话,促成了真正匠艺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