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一,自古以来都为人们所推崇,所赞扬。自古代起,玉因其自身的外观,材质等特质也被赋予了除了观赏性以外的象征性意义。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以玉言女子之美,玉之美便不是一种特殊的工艺审美对象之美,而成了美的标准,因此当我们见到俊男倩女,被他们的美艳惊呆了,不知如何言说,只好说他们“如玉”。
“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那位意中人,仪表堂堂美如玉。仪表堂堂美如玉,王公贵族哪里能比得上?这里将意中人比作美玉,喻其美好和温润的形象。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这位君子,就像经过切、磋、琢、磨的玉石一样文雅;
君子之美是经过高度的人生修行获得的,人就像美玉一样,需要经过磨砺;表达了一种崇高的哲学思想,人生的修炼就如玉器的磨砺,在磨难中方能得到灵性的升华。
玉为山川的精华,是大地的造化。天下通达,德行天下,君子持玉,故得天下之道也。所以“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佩玉也成了君子德行的标志,玉质佩饰也就成了显示身份与素有教养的标记。在这里玉就代表德,德就物化为玉!
从《诗经》来看,佩玉还用于社会交往,佩玉载德,以玉赠人,不仅是重礼,也是以已之德待人的一种表示。
总之,从古至今,都有人爱玉,以玉比德,以玉养德,不仅仅是因为它外观的美,更是因为透过它的雕刻之美提现出一种深刻的内涵。佩玉在身,常常自勉,好比人生格言,三省吾身,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比德如玉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