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进入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珠宝行业也借助改革开放的大潮进入了发展阶段。我校顺应改革发展之势,于1981年建立国内高校唯一的永久性宝石陈列室,同年成立宝石研究组。1985年成立宝石研究室,直到1987年6月宝石研究室才只有颜慰萱、袁心强、亓利剑、李娅莉等四位专职人员,从此开启了我国珠宝教育艰苦创业的心路历程,抢占珠宝教育的制高点。在亲历了珠宝教育摸索的发展过程后,倍感创业难、守业难,万事开头难。
一、根植沃土,珠宝教育的雏形开始形成
1987年7月我们四人去北京进行珠宝市场的调研工作。在北京先后去了地矿部宝石陈列馆、故宫珍宝馆、北京人工晶体研究所、北京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北京工艺美术大楼、前门珠宝工艺美术厂等地参观学习。通过这次参观学习开阔了视野,了解珠宝行业人才奇缺的现状,坚定了回汉办学的信心。在那个年代收集教学标本的过程也是极其不易,在人工晶体研究所收集了合成红宝石、立方氧代锆、合成钻石砂等教学标本;在前门珠宝工艺美术厂的废石堆中挑选了100多块翡翠边角料和一粒有破损的巴西祖母绿(现存学校博物馆宝石陈列室),共花费150元,这些标本也为初期办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回武汉的火车上颜老师说:“袁心强和亓利剑准备出国考试的复习,李娅莉搞好宝石陈列室的管理及讲解工作,同时要开拓珠宝教育的培训市场 ”。
身兼数职的我也开启了为珠宝创业的基础准备工作。对于博物馆宝石陈列室的工作按部就班,宝石的讲解是多讲,多积累经验。早期的宝石培训班到宝石陈列馆参观学习是极其重要的一课,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宝石讲解一次比一次精彩,后来多次承担学校及各个院系重要来宾的讲解。最后一次是1994年5月承担了给李岚清讲解珠宝的任务,历时五分钟。李岚清听得认真,问得仔细,我刚讲到翡翠展柜,他便对身边工作人员说在地质大学余下的时间全留在宝石陈列室,结果导致原计划最后一站的攀岩馆没去成。从此以后,我便全身心地投入到珠宝教育的管理及教学工作中,结束了从1987年至1994年身兼珠宝学院和博物馆两职的工作。
二、艰辛开办珠宝培训班的过程记忆深刻
从北京回学校后,以当时的师资及办学能力只能从宝石初级培训开始。那时国内珠宝教育一片空白,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第一步先招生,由于没有经费,手写招生简章,加盖公章,写了一千多封信,只招了七个学生。随后开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的落实和敲定,记得当时我们进行反复推敲的课程安排是:第一天上午师生相互自我介绍,再由颜老师介绍国内外珠宝的发展状况;下午去博物馆的宝石陈列室由我对学生进行珠宝科普知识的讲解;中间四天请湖北工艺美术研究所的袁嘉骐技师和武汉文物单位的梅安娜女士为学生们授课。第六天带学生们去湖北工艺美术厂参观实习;第七天开座谈会主要让学生谈学习体会及我们办学过程中所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学习结束后召开座谈会这个习惯,后来在珠宝学院所办的各个班里沿用了好多年,为珠宝的教学体系、课程结构及教学计划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将讨论在纸上的计划落实到实处就得走出校门。袁嘉骐和湖北工艺美术厂在武昌,上门相对容易点。梅安娜在汉口,当时武昌过汉口的交通工具是轮渡,长江大桥上只有1路和4路电车通行。首先骑车到鲁巷,在灰尘暴土的马路边等唯一的15路公交车,15路车从关山到鲁巷时,车上的乘客经常是爆满,在拥挤的人流中能一只脚踩上踏板就算上车了,一只手紧紧拽住车门,由于人多车门关不上,经过一路的颠簸再转乘电车到汉口,两个多小时后才能折腾到目的地武汉文物商店。有时因和别的老师在时间和教学内容上有冲突,还得再次上门,一件事得跑两三次才能最后搞定。经过请老师,落实实习参观的工厂,在那时参观实习是个受学生们非常欢迎的环节,原因是这类工厂一般是不对外开放的。湖北工艺美术厂和武汉工艺美术厂都接待过我们早期培训班学生实习和参观。
万事开头难,有了第一次,随后和外界打交道的能力渐渐增强。在后来几年的办班中,直接上门到武汉的珠宝单位宣传珠宝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先后去了中山大道上的六渡桥百货公司、新世界珠宝、江汉路上的武汉金银制品厂、兰陵路上的汉银金店、解放大道上的武汉工艺美术商店、大东门的黄鹤大厦(现在的爱尔眼科医院)、武昌桥头的湖北工艺美术商店、中南路上的湖北文物商店等。武汉人很给面子,珠宝店的经理们都很帮忙,只要你上门去过,基本上都会派人来学习。后来无论是中级宝石培训班、高级宝石培训班、FGA国际珠宝鉴定师班、大专专业证书班,都活跃着武汉学生的身影,有些珠宝店的店员培训工作全部委托我们。正是珠宝学习这根纽带牵系着武汉各个珠宝店的同行们,让武汉珠宝人了解全国,也让全国的珠宝人进入了武汉。武汉学生进入珠宝培训班的学习也为外地来汉学习的学生提供了诸多的方便。他们热情好客给外地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
三、落实外聘老师的过程中意外收获鉴宝
记得有次去汉口找梅老师,梅老师还没到,只好在店里等,一来二去店员和我也熟悉起来,知道我是地大搞珠宝的,两个店员从双人保管的保险柜中拿出她们的镇店之宝,一块拳头大小“高档翡翠”让我开开眼。以我当年的珠宝知识水平,肯定是无法下定论的,但那时年轻,不知深浅,拿到手一看,绿色太均匀,结构太细腻,还有一层皮壳,觉得和博物馆展柜的绿玉髓特像,我说这不是翡翠,店员马上制止我别瞎说,并告知这是她们领导花两万块钱买的。那时的两万块钱相当于学校给宝石陈列馆投入四年的经费。我说要不让我带回学校给你们看看,她们说:“你胆子也太大了,万一路上被人偷了,你这一辈子都赔不起”。于是她们收起了石头。我想她们说得对,我那时的基本工资是76元。过了几天她们的领导带那两个保管石头的店员来到博物馆,通过放大观察,石头上有小孔洞和细小水晶晶体,毫无疑问这块镇店之宝,瞬间从高档翡翠跌至低档的绿玉髓,价值也就从两万跌至百元了。领导脸上的表情不好看,其实我心里也挺难受,走时店员悄悄给我竖起大拇指说“你真厉害”。就这一句话让我信心倍增,也让我真正认识到珠宝学习的重要性。后来随着对行业的深入,才知道我国在八十年代后期很多人和企业因不懂珠宝,也没有人会鉴定而上当受骗,最多时高达几十万,这让我深知珠宝教育培训的工作刻不容缓。
四、珠宝教育,硕果累累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亲身经历了创业的艰辛,对所招来的学生倍加呵护,全力以赴地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当时的办学理念是教学质量是生命线,让所有来地大学习珠宝的学生学有所获,正是这样的坚守,让学生口口相传,使得我们在珠宝行业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口碑和信誉。
从几天的初级培训到FGA国际珠宝鉴定师的开办。从开设20学时的大学生公共选修课到四年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等一系列教学体系的建立。从单一的珠宝鉴定专业向珠宝首饰、珠宝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拓展。几十年的发展,这个过程对于一代创业人来说是漫长的,但在历史的进程中却是短暂的。珠宝学院将所取得的成果,通过一年一度的珠宝年会宣传出去,把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办学经验和课程体系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兄弟院校,珠宝学院同全国各个珠宝院校的携手并进,共同发展才成就了我国珠宝教育的大好局面。
几十年来我们在珠宝学科的这个新领域中,不忘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初心,始终牢记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使命。从小事做起,不断开拓进取,紧跟珠宝行业的发展,使得武汉珠宝教育这枝绚丽之花,根植在地大这片沃土中绽放出特色学科之果。
作者简介:
李娅莉,女 ,67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教授,现已退休。从1987年6月至2015年2月一直在教学岗位上,从事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和GIC珠宝职业教学工作,是我国最早从事珠宝教育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创始人之一。1996年《实现零的突破,开创珠宝教育的先河》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该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作者排名第二位。1990年9月获英国FGA国际珠宝鉴定师资格,为我国第一批FGA证书获得者;1994年1月获英国DGA国际钻石鉴定分级师资格证书;1997年取得国家注册CGC珠宝玉石鉴定师资格;2002年获美国珠宝评估师资格证书。多年来发表各种教学科研论文几十篇,主编《宝石学基础教程》《宝石学教程》和十二生肖系列丛书八月生辰石《橄榄石》等书。《宝石学基础教程》《宝石学教程》已进入第三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