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珠宝人才网

手机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场薪闻 > 珠宝行业 > 珠宝人物 > [图文]访北京服装学院首饰专业副教授赵祎:创作是生命途中的结伴而行
[图文]访北京服装学院首饰专业副教授赵祎:创作是生命途中的结伴而行
作者:马佳 时间:2021/4/25 阅读:1294次

赵祎

北京服装学院首饰专业副教授、国内首饰艺术界知名艺术家


    除了“苔痕”赵祎首饰个展于2019年在北京The Closer Gallery举办外,赵祎的作品曾受邀参展:2019年德国 Schmuck“21g”当代首饰艺术展、2019年北京国际首饰艺术展、2019年纽约珠宝周“木兰”中国新锐首饰设计师展、2019年纽约设计周主场展览、2018年意大利第二届国际高等学校艺术双年展等众多国际上非常有影响力的艺术展览。


Q  您一直以来所坚持和倡导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赵祎:我认为最大的设计理念来自人心。人心的理想化部分构成一件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想象力,而人心对舒适度和功能性的需求构成一件作品的用处,只有“无言”的艺术和“有效”的功能相结合才不会令设计折翼。在这个过程中,优秀设计师需要理想和实用兼备,这其实就是塑造健全人格——既有独立敏锐的主体性又兼备包容慈善的社会人格,是设计人在设计路径中不断探索的主题。“美”与“用”是首饰的双臂,两者协调用力才可大步流星,艺术和设计教育是对人心的培育和提升,艺术和设计输出同样是对人心的提炼和感悟。


Q  作为一名女性艺术家、设计师,您觉得相较于男性来说,有着怎样的优势 / 劣势?


赵祎:我认为男性和女性各有他们的生存秘籍,优势和劣势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女性在体能上柔软细腻富有可塑性,在心智上同样温软感性富有共情力,但这并不是女性的专属定义,男性同样也有这些感情特质,只是性别和性格有时候被强行站队了。我不是女权主义者但女性身份的确是被定义的,有时候被男性群体所界定,有时又被社会观念所困扰。这种身份或性别意识并非一出生就自带,其实它更多是一种社会属性或被教育出来的价值体系。对于我来讲,我的艺术创作没有刻意表达性别特点,曾有人反馈说看到我的作品会感觉出自男性,这其实也是一种性别壁垒。作为女性,性别对我创作的真正影响是从成为母亲开始的。


Q  作为妻子和母亲,您觉得这些角色对于您的设计思想有哪些影响?


赵祎:第一次做母亲时我已经36岁,两年半后又第二次成为母亲,8年来,我是陪伴她们时间最长的人,这也符合我对自己的期待。为母初始我醒悟到,在未来短则18年的陪伴里,我不能再任意挥霍时间,所有完整的发呆都被碾压成碎末置换成了对孩子的回应。一旦生活内容改变,人的思想便自然拐弯,创作思想只是变道途中的一次结伴而行。我自然而然地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关注自身上,新生活状态与旧身心惯性的碰撞和纠缠都为创作带来了新灵感,孩子的到来把我和柴米油盐裹挟在一起,在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里,我必须重新建立一种更加有效和自洽的工作方法。


除去教学工作、与学生对话、照顾孩子之外,我尽可能每天给自己留一段和手中的材料独处的时间、成为最重要的疗愈环节。从2017年开始,我的创作主要有两种思路:其一是给孩子的礼物,其二是给自己的礼物。至今我已经坚持4年给两个孩子制作生日礼物,希望以此记录她们和自己的成长。同年我打了耳洞却找不到心仪的耳饰,于是开始把自己当成试验田,佩戴自己的作品,幸运的是至今为止,我生命中重要的感情期待都可以通过首饰来填补,设计自己的生活节奏和设计一件适合自己的首饰成为同样重要的事。


Q  在您所带的北服学生中,您认为男生、女生的设计思维有什么不同之处 ? 其各自的优势有哪些?


赵祎:虽然北服首饰专业女生比例一向超过男生,甚至出现过40个学生里只有两名男生的现象,但其实他们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性别界线。由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心智普遍处于上升期,因此他们的设计思维难分性别之伯仲,果敢风行与寡断不决在任一性别里都有闪现。有趣的是,对于男生来讲,在需要抡大锤拼力气的时刻,他们的确更占风头,但事实证明,即使娇弱女生一旦横下一条心要做成一件事,这股不可阻挡的洪荒之力便是扭转体能劣势的风暴。


Q  首饰设计最终会落地到材料,您在材料选择上,有什么自己的偏好或原则吗?


赵祎:对于高调频闪的材料,我认为那也反射了人心。所有的矿石和贵重材料在被抛光之前都是哑光甚至无光的,这才是它们的本色,是人将外层裹衣打磨、抛光甚至高度抛光并给它们赋予了高贵、闪亮、独一等概念,这些其实是人类自己的欲望转移,闪亮无错,但它并不是创作的唯一目的。我在创作中更偏爱自然材料,任何一种材料都有快板和短板如同活生生的物质体,创作者既要尊重材料的短板又要发扬它的快板,适时地将设计的话语权还给材料,所以我尽量在作品中不过满地讲述自己,甚至有时候会把自己压得很低,让天然材料的迷人质感充分表演,一件好的作品是材料和创作者合谋完成的。


Q  介绍一至两件 / 套您最喜爱的作品以及它们背后的设计故事。


赵祎:对我来说,作品就像日记,每拿起一件作品都会想起制作它时自己的状态,所以我几乎保留了大学以来的所有零碎。2016年我尝试在木头上制作大漆首饰,第一件项链诞生的时候,心中有一股鱼死网破的执念和莫问前途的蛮劲,在质疑中又特别斩钉截铁地做完了。作品本身可说的亮点不多,但我满意的是这种无知的状态,之后的第二和第N件都更“成熟”,好像一个自命不凡的大人,然而,5年后我再也做不出那么懵懂的作品。


Q  除了首饰设计,您还有哪些业余爱好,它们给了您怎样的体验?


赵祎:我是一个无趣的人,不爱看小说、不爱看电影、不爱运动、不爱逛街、不爱攒局、不爱社交,曾经爱旅游爱写游记,去过一些山山水水,写了一些杂七杂八的文章,总觉得可以慰藉退休后的健忘时光。每次被问起有什么兴趣爱好,我都觉得有爱手工这一条就够了,毕竟它不变心、不扯谎、不衰亡,可以带来持续的镜照、倾听和交心。近年伴随着年事积累,体魄渐损,希望能将坚持跑步修成习惯,再谈爱好。

来源:中国黄金珠宝杂志
热门推荐